我們的節(jié)日·清明風俗知多少
發(fā)布時間:2017/4/1 14:28:03??/??瀏覽量:??/??【關閉】
清明節(jié)又叫踏青節(jié),,在仲春與暮春之交,,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,,是中國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之一,,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(jié)日之一,,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,。
中國漢族傳統(tǒng)的清明節(jié)大約始于周代,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,。受漢族文化的影響,,中國的滿族、赫哲族,、壯族,、鄂倫春族、侗族,、土家族,、苗族、瑤族,、黎族,、水族、京族,、羌族等24個少數(shù)民族,,也都有過清明節(jié)的習俗。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,但掃墓祭祖,、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,。
清明節(jié)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,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(jié),,也叫做民族掃墓節(jié),。2006年5月20日,經(jīng)國務院批準,,將清明節(jié)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,。
清明節(jié)風俗習慣
蕩秋千
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(jié)習俗。秋千,,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,。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,而且可以培養(yǎng)勇敢精神,,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,。
蹴鞠
鞠是一種皮球,球皮用皮革做成,,球內(nèi)用毛塞緊,。蹴鞠,就是用足去踢球,。這是古代清明節(jié)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,。打馬球,也是端午戲之一,。馬球,,是騎在馬上,持棍打球,,古稱擊鞠蹴鞠,。
踏青
踏青又叫春游。古時叫探春,、尋春等,。四月清明,春回大地,,自然界到處呈現(xiàn)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,,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。
植樹
清明前后,,春陽照臨,,春雨飛灑,種植樹苗成活率高,,成長快,。因此,自古以來,清明植樹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,。有人還把清明節(jié)叫作“植樹節(jié)”,。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。
放風箏
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(jié)人們所喜愛的活動,。每逢清明時節(jié),,人們不僅白天放,夜間也放,。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箏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,,像閃爍的明星,被稱為“神燈”,。過去,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,,便剪斷牽線,,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,據(jù)說這樣能除病消災,,給自己帶來好運,。
掃墓
清明掃墓,謂之對祖先的“思時之敬”,,其習俗由來已久,。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,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,,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后的事,。到唐朝才開始盛行,并相傳至今,。
插柳
清明節(jié),,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。專家介紹說,,清明插柳習俗,,其來源普遍存在三種說法。一種說法是插柳為了紀念“教民稼穡”的農(nóng)事祖師神農(nóng)氏的,;一種說法是插柳辟邪,;還有一種說法是插柳為了紀念介子推。
戴柳
清明戴柳,,有將柳枝編成圓圈戴在頭上者,,也有將嫩柳枝刮結成花朵而插于頭髻者,還有直接將柳枝插于頭髻者,。戴柳有辟邪功用,,但在一些地方有紀年華之義,對青春年華的珍惜與留戀。
射柳
射柳:這也是一項時尚高雅的活動,。在細長搖曳的柳枝上,,拴上一縷紅綢,即是被射的目標,。大多是青年男子,,騎馬挽弓,在百步以外,,用特制的前頭分杈的箭,,射斷那枝柳條,待柳條落地之前,,飛馬前往,,將柳條接住。是考驗騎射真功夫的一項運動,。
斗雞
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,,斗雞由清明開始,斗到夏至為止,。中國最早的斗雞記錄,,見于《左傳》。到了唐代,,斗雞成風,,不僅是民間斗雞,連皇上也參加斗雞,。如唐玄宗最喜斗雞,。
蠶花會
“蠶花會”是蠶鄉(xiāng)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,過去清明節(jié)期間,,梧桐,、烏鎮(zhèn)、崇福,、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,。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。
內(nèi)容整理自網(wǎng)絡